疾病咨询热线:020-89115299

当前位置:首页>消化系统肿瘤>直肠癌 >

34岁抗癌网红小骆去世,5岁女儿不幸遗传

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石岗路9号

预约热线:020-89115299

  11月12日下午,云南一位备受关注的网络红人小骆因直肠癌不幸去世,年仅34岁。这个令人痛心的消息传播开来,让人们感到非常悲伤。小骆去世时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,让许多粉丝感到非常悲痛,纷纷在留言中表达对他的惋惜和哀思。

  根据董彬先生透露,昨天下午4点27分是小骆离世的时间。尽管这个消息令人悲伤,但对于小骆本人而言,也许这样的“结局”是最好的。虽然她心中有一些遗憾,但和她所承受的痛苦相比,这无疑是最好的分别方式。

  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,她的丈夫、两个孩子和亲人都在她身边陪伴着,这可以算作对她人生的一种圆满。

  根据消息报道,知名网络人物小骆最近被诊断出患有晚期直肠癌,自从10月下旬无法接受治疗以来,他便回到了家中等待。自那时起,他们开始了一系列“无奈”的求助行动。对于一般人来说,也许难以想象,但对于他们而言,即便只有一丝微弱的希望,也要勇敢尝试,决不放弃。

  小骆病重躺在临终的病床上,放着两张看似带有迷信意味的“符”字。尽管如此,这些“符”并不能阻止她的生命逝去,证明了所谓的“符”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。

  从她的抗癌经历总结出来的经验是,如果身体出现异常症状,一定要及时就医,不能等到难以承受的时候才去寻求解决办法,因为那时可能已经为时已晚。

 微信图片_20230905144843(1).png

  中医认为直肠癌属于多种病症的范畴,如“肠蕈”、“肠中积聚”、“症瘕”、“锁肛痔”、“下痢”、“脏毒”等。据认为,饮食不当、忧思抑郁、长期腹泻或大便秘结、感受外邪、过度疲劳导致体虚、内湿热聚等因素,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,运化失调,湿浊物滞留;而老年人五脏功能虚寒,脾肾功能较弱,正气不足,容易受到外邪侵袭,同时湿毒和瘀血在肠道中积聚,久而成块。直肠癌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,可能与长期患肛瘘、痢疾、湿疣、白斑、痔疮、息肉,以及感染、饮食和环境等有关。

  据中医理论,直肠癌是由于情志抑郁、脾胃失调、湿浊内生和情绪郁结,导致湿热下注和浸淫肠道。久而久之,湿毒积累,肠道的气血运行受阻,最后肉腐血败出现腹痛、便中夹有黏液和湿毒痰瘀凝结成块。这些导致肠道狭窄,便秘严重,并使脾胃逐渐虚弱。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治疗,癌症可能会恶化,并发展到其他部位,导致严重的身体状况。

  直肠癌通常生长缓慢,转移较晚。除了对周围组织的侵袭之外,它还可能通过淋巴道转移到腹股沟淋巴结,或通过血液扩散至尿道、膀胱、前列腺、阴道、子宫以及骶骨、肝脏、肺脏、肾上腺、颅脑等地。病情严重时的预后很差。

  直肠癌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?

  直肠癌在早期通常有湿热蕴结的症状,随后会出现气滞血瘀的情况。因此,在机体正气仍然存在的早期,治疗应以清热利湿、活血化瘀、解毒为主要目标。然而,当疾病进入后期,可能出现脾肾阳虚、肝肾阴虚、气血不足的症状。因此,在治疗时,应以扶正为主要原则,辅以祛邪措施,采取温补脾肾、滋养肝肾、补益气血的基本方法。


【就诊需知】

1、我院就诊患者较多,请提前网上预约挂号

2、医馆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石岗路9号

3、接诊时间:8:30-17:30(节假日不休)

4、医馆电话:020-89115299

更多关注问题

中医看瘤——深入化肿瘤临床研究

  • 创新中医肿瘤研究
    肿瘤实验研究中心
    全国肿瘤学术会议
    规范化诊疗临床基地
  • 肿瘤医疗研究联盟
    第六届广州中医肿瘤会议
    分享会议后媒体采访
    中华医学会肿瘤病学术会议
  • 第八届中医肿瘤科国际学术大会
    第三届中德肿瘤论坛
    第四届肿瘤学术会议
    第十三届中医肿瘤分享会
  • 无私献爱引来媒体采访
    为群众办实事
    为群众百姓免费会诊
    排队依次有序
  • 省内活动
  • 国内会议
  • 国际峰会
  • 公益会诊

规范化诊疗服务

  • 细心、耐心、责任心
    人性化关爱
    全天候导医服务
  • 家属耐心等候
    超大面积展厅
    医馆候诊大厅
  • 患者千里送锦旗
    忠于职守一心为民
    医师诊室走廊
  • 排队挂号井次有序
    耐心服务得好评
    医馆就诊大厅
  • 抗疫防疫人人有责
    导医护士精细化服务
    医馆防疫排查

便捷咨讯Convenient information

在线咨询

节假日无休息8:00~17:00

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石岗路9号

020-89115299

Copyright ©2021 广州御和堂 版权所有
网站备案号:粤ICP备2021147671号
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: 粤 (A) 中医广(2024)第063号